处暑养生:顺应天时,润肺防燥迎秋凉
2025-08-22
阅览次数:94

“处暑,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 

8月23日,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。这意味着酷热难耐的盛夏渐渐落幕。

当然,“秋老虎”也还会带来燥热,但要注意:昼夜温差逐渐拉大,自然界的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万物由“生长”向“收藏”悄然转变。此刻,正是人体进行调养,为冬季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。

如何在夏秋之交顺势而为,调养出健康好状态?这份全方位处暑养生指南,助您滋润身心,平稳度秋!

处暑三防

防秋乏:苦夏消耗大,身体易感疲倦。调整作息(特别是保障充足睡眠和午间小憩)、适度进补能有效缓解。

防秋燥:燥邪当令,最易伤肺津。口干舌燥、咽痒干咳、皮肤紧绷甚至便秘?这正是秋燥的信号!养生核心在于滋阴润肺。

防寒湿:气温下降但雨水未绝(尤其南方),霉菌易生,早晚寒凉易伤身。勤通风、适时添衣是关键。

处暑调理

饮食调养:润肺养阴,增酸减辛。

对抗燥气:多吃滋润生津之品:百合、银耳、雪梨、莲藕、荸荠、芝麻、蜂蜜、豆浆等。

食疗方推荐:

百合银耳羹:简单炖煮,加少许冰糖或枸杞,滋阴润肺甜品。

沙参玉竹老鸭汤: 老鸭半只+沙参15g+玉竹10g+少许枸杞,滋阴润燥,特别适合体虚或易感燥邪者(或遵医嘱)。

山药薏米粥:山药50g+薏米30g+粳米适量,健脾祛湿,缓解夏末秋初湿困。

养护核心

起居调摄 :早卧早起,收敛神气:

作息规律:遵循《黄帝内经》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的智慧。建议晚10点前入睡,早6点左右起床,使阳气得以收敛。午间小憩20-30分钟有助于缓解秋乏。 

环境调节:当空气明显干燥时,可在室内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清水盆以增加湿度。

情绪管理:秋气应肺,易生悲秋、忧郁之情。学会收敛心神,可通过听舒缓音乐、练习深呼吸、冥想、阅读、与亲友倾诉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。一杯淡淡的玫瑰花茶有助于疏肝解郁。

中医特色外治法助力 

专业调理更安心:

运用中医穴位保健,学习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,如:

太渊穴(腕横纹桡侧凹陷):补益肺气,缓解干咳、胸闷。

迎香穴(鼻翼旁开):缓解鼻塞、流涕等不适。

三阴交(内踝尖上3寸/四横指):健脾滋阴,改善秋乏、睡眠。

如果夏秋之际身体不适明显,如颈肩腰腿酸痛加重、疲劳难解、或想进行更系统的节气调理,可以到专业机构进行精准、专业的调理。

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
电话咨询
0791-85997668
扫一扫
立即预约
立即预约
微信客服
微信客服
返回顶部